更新时间:2017-08-16 08:26:05来源:互联网
举一反三
在过去几年,由于GDP统计方式的问题,增长较快的第三产业在统计中被低估了。这些服务业公司规模小,数量多,甚至是新成立的,在上一个周期根本不存在,但增长速度极高。如果沿用过去的统计权重,这些公司所占权重很小。比如,电子商务平台对中国人生活、消费方式的改变程度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但现有的统计方法并未能全面反映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的阶段,即不再像过去几年那样飞速增长。经济增长下降有几个原因,比如出口下降、减产能等,同时,这也意味着经济增长的重心转向了经济质量提升和结构完善,而不再单纯追求增速。有人担心这个局面会影响经济与社会稳定,对此,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实际的GDP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要高,而且年年如此。从厉以宁的观点来看,既然中国经济存在大量隐形GDP,自然GDP增速的下降就更不值得担心了。
中国GDP被低估原因之一:统计方式
造成隐形GDP的第一个原因是,GDP的统计方式造成的低估。
厉以宁认为,农民盖房子在西方发达国家是计入GDP的,而中国农民盖房子从来不计入GDP。与此同时,有一些就业人口的收入没有计入GDP,如现在从事保姆、月嫂等职业的人越来越多,她们的工资也越来越高。目前,中国家庭保姆有几千万人,但她们的工资收入是不计入GDP的。
有很多人支持厉以宁的这个观点。世界着名的新兴市场投资家,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基金的新兴市场业务董事长麦朴思(Mark Mobius)就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速其实远大于官方的统计数据,他认为,由于中国正在经历从制造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经济的转型,经济中有很多东西在统计时并没有被计入。
国元证券(000728) (13.130, -0.14, -1.06%)首席经济学家叶翔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转型,但统计方法还停留在旧周期,导致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增长情况。在上一周期高速增长的行业中,采矿、冶炼、重化工业等行业产值高,在制造业中占据的份额大。为了能较真实地反映经济增长状况,在采样的选择与权重的分配上,这些行业所占的比重必须较大。
但在过去几年,一方面由于产能过剩,这些行业处于不增长或萎缩状态。与此同时,增长较快的第三产业却在统计中被低估了。这些服务业公司规模小,数量多,甚至是新成立的,在上一个周期根本不存在,但增长速度极高。如果沿用过去的统计权重,这些公司所占权重很小。比如,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不断增加,电子商务平台对中国人生活、消费方式的改变程度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但现有的统计方法未能全面反映服务业,特别是新兴的电子商务行业的贡献。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亚洲项目的资深研究员黄育川也曾表示,中国的GDP调查范围和方法等在诸多方面仍存在缺陷,如大量服务业、个体小商贩、农村地区消费、灰色经济等产生的经济活动未能被计入GDP。所以,黄育川认为中国经济的体量一直被系统性地低估而不是被刻意拉高。
中国GDP被低估原因之二:逃税
GDP低估的另一个原因是逃税。
根据厉以宁的观点,在中国,个体工商户一年的实际营业额是通过包税制倒推出来的,而他们的实际营业额会高于包税制下推算出来的营业额。也就是说,中国的大量个体工商户少报了营业额,中国的GDP统计也就少算了。国家还规定,月营业额不足3万元的小微企业免税,这就更不好统计它们的实际营业额了。
据前几年的数据统计,中国GDP构成中,国有企业不到35%,外资企业大约在10%或略多一些,而民营企业则超过55%。也就是说,中国的民营经济占了GDP的55%以上。近年来,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GDP存在虚报的可能。
实际上,这恰恰说明他们不了解中国。因为民营经济通常选择能少报营业额就少报,所以,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应该超过55%。早在2008年摩根士丹利就估计中国实际GDP较官方数字被低估了30%,原因之一就是有相当数量的商户在个人消费中并不开具发票,这部分经济活动也就很容易被漏计。
厉以宁认为,中国实际的GDP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要多。既然如此,就不要害怕GDP增速下降0.2或0.1个百分点。
中国GDP被低估可能性更高
不过,中国GDP也存在高估的因素。
对于国家统计局数据的质疑一直存在,除了统计方法、价格构成、基本假设等技术原因,也有“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样的人为因素。这些因素很多时候会影响数据本身,比如物价暴涨的时候,有些地方为了避免CPI数值冲击民众感受,从而把数值基本控制在心理红线内等等。多年以来,不少地方政府靠下行政命令实现增长目标。比如,某年定的增长速度为9%,各地拼命干,力求最终达到目标。
有人曾说,县委开会的议程就有研究今年全县GDP增长报多少合适。A县报了8.0,B县报了7.8,自己就报个7.9。
不过,既然中国GDP高估的因素是人为的,那么,这也意味着这些虚假成分可以被政绩指标的转变而从上而下的系统性消除。在寻求高速增长的年代,虚假GDP不可避免,但在提倡新常态、提倡经济转型的时代,虚报一个更高GDP数值的行为,不会再带来耀眼的政绩,从而这种行为就会极大地弱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中国GDP的低估因素更大一些。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