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系5家上市公司停牌背后:流动性危机or有大动作?

更新时间:2018-01-21 18:32:59来源:互联网

来源:新旅界 王薪宇

一天之内,凯撒旅游(000796)(12.900, 0.00, 0.00%)(000796.SZ)的两份公告,令其背后的大股东海航集团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2018年1月19日,凯撒旅游发布停牌公告称,“因公司发生对股价可能产生较大影响、没有公开披露的重大事项,申请从19日开市起开始停牌”。

在该公告中,凯撒旅游并未声明是何重大事项,但早前消息显示,海航系旗下四家上市公司供销大集(000564)(4.780, 0.00, 0.00%)、海航控股(600221)(3.250, 0.00, 0.00%)、天海投资(600751)(6.490, 0.00, 0.00%)、渤海金控(000415)(5.840, 0.00, 0.00%),自1月10日起先后发布停牌公告,均称正在筹划重大事项。这让人很难不把凯撒旅游的停牌和海航集团联系在一起。

不少媒体顺藤摸瓜,将海航集团最近异常动态汇总,如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锋接受采访时谈到海航流动性短缺,获取新融资困难;旗下所发债券大幅下跌,创历史低点;原定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副董事长兼CEO谭向东取消了这一行程;《华尔街日报》称海航拟出售价值6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但该消息被海航集团否认。

曾经同列海外“买买买”的三驾马车,万达、安邦和海航,前两个均已遭遇重大变故。万达割肉卖血,耗费无数心血拿下的13个文旅城和77个酒店项目拱手让人;2017年5月,安邦赖以成名的“万能险”被保监会叫停,保费收入断崖式下跌,2017年1-11月,安邦保费规模负增长24.75%,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小晖被带走调查。

这一次轮到海航了吗?5家上市公司停牌背后,海航是否要卖资产解决流动性危机?这是隐约藏在媒体报道笔锋里的猜测。

但在1月19日股市收盘后,凯撒旅游的一份公告令人大为意外,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海航旅游正在筹划涉及本公司购买资产相关的重大事项,该事项可能构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公司将在十个交易日内刊登相关公告并申请公司股票复牌或者转入相关程序”。

敢情海航集团不是要卖资产解决流动性危机,而是要进一步买资产?业界和媒体的猜测被打脸了吗?新旅界(LvJieMedia)联系了多位接近海航集团的人士,但截至发稿前,并未收到确切回应。

事实上,以现在公布的信息要判断是买还是卖,还为时尚早。凯撒旅游所公布的声明中,仅提出“海航旅游”涉及购买资产,而非海航集团,这就存在一种可能,海航旅游购买海航集团其他资产。这意味着这次购买资产可能是集团内倒手,另一个迹象更加佐证了这一可能性,海航集团旗下共11家上市公司,目前仅有5家停牌,若是海航集团整体大变动,所有上市公司理应全部停牌。因此,此次资产重组可能只涉及到这5家上市公司,当然不排除后续上市公司停牌的可能。

海航集团可能正在进行一次集团内的大调整,哪怕只涉及到5家上市公司,也是相当大的动作。这不禁让人疑问,海航集团怎么了?

海航怎么了?

事实上,自中央出台遏制非理性海外投资的政策文件后,海航集团会不会“出事”就是业界和媒体一直猜测并时刻关注的焦点。万达、安邦和海航海外收购的重点,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某种程度上属于类金融产品,无生产过程或者生产极为简单,技术门槛近乎为零,却能在未来带来稳定可预期的收益。这就是放大版的金融理财产品,任何人都可购买、可持有、可获益。

国家此前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是为了获得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和海外市场,做大做强实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但投资房地产、酒店、影城等类金融产品,非但对实业没有帮助,反而将大量资产转移到海外,加速外汇流失,尤其是万达、安邦等高负债企业,把资产放到海外,留给国内巨额负债,加剧国内金融风险的隐患。

万达、安邦的海外投资,类似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彼时日本经济高度繁荣,企业界掀起一场买下美国的高潮,索尼买下好莱坞巨头哥伦比亚影业,三菱买下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度假胜地夏威夷96%的国外投资来自日本,洛杉矶闹市区一半房地产被日本收购。巨额的海外投资集中于影视、旅游业、房地产,并没有推动本国生产力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最终不断升值的日元和人口老龄化使日本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这是万达、安邦惹祸上身的根源。海航同样在海外买了不少酒店和房地产项目,尤其是65亿美元入股大名鼎鼎的希尔顿酒店集团,成为最大单一股东,同样涉嫌通过购买海外类金融资产转移国内资产。

但海航的命运似乎好很多,至少还目前没有步前两者后尘,反而得到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601988) (4.400, 0.04, 0.92%)、农业银行(601288) (4.470, 0.10, 2.29%)、工商银行(601398) (7.120, -0.01, -0.14%)、建设银行(601939) (9.090, 0.11, 1.22%)、交通银行(601328) (6.750, 0.12, 1.81%)、浦发银行(600000) (13.240, 0.00, 0.00%)等八大银行表态支持,并获得巨额银行授信。事实上,正是因为获得八大银行支持,海航集团陈锋才敢于开口承认“海航存在流动性紧缺问题”,否则自爆流动性问题只会引来债权人挤兑,而再大的企业也禁不起挤兑。

可以说,海外投资风波,海航已经涉险过关。为何同样海外“买买买”,海航能平安过关,而万达、安邦不能?

海航和万达、安邦最大的区别是,海航并非纯粹的金融企业,有强大的航空业为依托,其海外投资也不仅限于房地产、酒店、娱乐业,而是收购了大量航空业资产。万达的房地产属于类金融业,安邦的保险属于金融业,而航空业属于实业,有技术门槛,有创新空间,并且相对来说,产业前景光明,国内外存在管理提升差距。

海航收购海外航空资产,航空业属于生产性行业,有助于推动本国航空业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参与国际竞争,这让海航在这场风波中涉险过关。

或为推动HiApp

那么既然海航并无万达、安邦之忧,为何要进行大规模重组动作?

新旅界(LvJieMedia)认为,这或许与其刚刚推出的HiApp有关。2017年10月,海航宣布全面战略转型,推出数字化移动端平台HiApp,计划用这一平台整合海航旗下所有和出行有关的资源、产业链环节,如航空、酒店、旅行社、购物、旅游金融、行程中服务等。海航试图用庞大的资源库和无缝链接的服务链条,从OTA甚至腾讯、阿里手中争夺消费者。事实上,也只有整合足够多的资源,和足够便利的服务链,才能对抗互联网企业的流量入口优势。

要实现无缝链接服务链,需要从集团架构层面对业务逻辑进行全方位梳理,这或许是海航集团旗下近一半上市公司停牌的原因。从此次停牌的企业来看,海航控股集中了航空资源,供销大集集中了商贸购物业务,天海投资有IT科技优势,渤海金控是以租赁为主业的国际化金融控股集团,是全球第三大飞机租赁集团,凯撒旅游则是出境旅行社龙头。重新梳理这5家上市公司的业务,推动HiApp计划,也许就是海航的目的。

突然间旗下5家上市公司停牌,似乎海航正迎来大变故。是危机还是契机,目前并无确切消息,但综合种种迹象来看,契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危机。海航最终将给出什么答案,新旅界(LvJieMedia)将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