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4-23 08:02:08来源:互联网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已达12.04万亿元,再创新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内也是良莠不齐,其中证券投资类私募存在两大症结,为此,业内呼吁加强分类分级管理。2013年,修订后的《基金法》正式实施,明确了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和监管框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私募基金行业法规,全方位提升了私募基金公司治理模式和运营质量。
与此同时,基金业协会等相关部门也在管理上频出重拳,清除了不少害群之马,持续净化私募行业及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产业环境。
正是在行业基础夯实的背景下,各类投资者也愈加重视私募这股逐渐正规化的力量,证券类私募自2013年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公司到2015年就跨过了百亿级大关。但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下,证券投资类私募仍存两大症结有待消解。
一是不规范的业绩数据和排名。近来管理层引导公募基金排名向理性、长期靠拢,而在私募领域,短期排名之风尤甚,特别是一些第三方非专业机构有意无意地通过个别私募夸张的业绩来博眼球。
其实,私募的持仓集中度、收费比例都不尽相同,有些机构不注明费后收益和费前收益,排名不规范。而且在不了解该私募所承担风险情况下,盲目推崇高收益只会导致惨痛的后果。事实上,有私募冠军的产品今年以来已经大跌70%。
二是信披乱象。《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不得公开披露或者变相公开披露私募产品信息,但有的私募不仅谈业绩,甚至直接在公众号文章里预测产品未来的回报,如“2018年本基金预期50%收益,不低于0.1元/份的分红。”明显违反有关信披规定。
笔者认为,应加强对这些信息披露的管理,建议对第三方私募信息数据机构进行严格的持牌管理,如不按规定发布信息,则直接取消其资格。其次,进一步推动分类分级管理,即不同性质私募按不同特点实施分类监管,主要对募集环节、信息披露、资产安全三个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同时还可以体现差异化的分级管理。在信披上,相关部门可以加强舆情关注,对于打擦边球甚至明显违规的,要从重处罚,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