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11-13 06:19:58来源:互联网
国内基金公司控股权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3年之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这是继今年第一张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牌照花落富达之后,基金行业大门向外资进一步敞开,意味着外资金融机构在内地组建基金公司若谋求绝对控股权将不再有政策障碍。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中国基金业对外开放又向前迈进一步。
11月10日,财政部宣布国内基金公司控股权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3年之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这是继今年第一张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牌照花落富达之后,基金行业大门向外资进一步敞开,也意味着外资金融机构在内地组建基金公司若谋求绝对控股权将不再有政策障碍。
业内人士表示,全球历史悠久、长期业绩优秀的资管公司众多,政策面的放开能进一步吸引这些资管公司以独资形式进入国内市场,或引发合资基金公司新一轮博弈,长期可能给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未来伴随着外资更深入扎根内地资管行业,将带来不一样运作经验、布局思路等,整个行业朝更多元化方向发展。
“绝对控股权”之线的突破
近日财政部宣布,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3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这意味着外资金融机构在内地组建基金公司若谋求绝对控股权将不再有政策障碍。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允许外资持有基金公司的股权比例不超过33%,3年后将这一比例提升至“不超过49%”。显然,16年之后,国内基金行业再次向外资放宽持股比例上限,尤其是突破了“50%”的控股权限制,具有重大意义。
数据显示,自2002年诞生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以来,目前国内合资基金公司达到45家。除依循《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十框架下成立的恒生前海基金公司外,其他基金公司的外资股东方持股最高为49%。
一位基金公司产品人士表示,过去外资入股基金公司兴趣较为浓厚,但往往因为无法得到控股权导致谈判失败。目前看国内的合资基金公司中,一部分外资仅仅是充当财务投资者身份,也有一部分基金公司外方股东占据主导地位,公司内从投研体系到治理结构都沿用外资体系。
“外资持股上限的放开或使得部分合资基金公司进入一轮博弈期。”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一些在公司占主导地位的合资基金公司外方股东有寻求控股权的可能,也不排除外资股东撤出重新组建自己控股的基金公司。
此外,还有人士表示,今年富达、瑞银等已经获得了私募基金业务牌照,相当于资管行业对外资敞开了大门,未来可能将有更多的外资机构成立自己的独资公司,也存在先进入内地市场从事私募业务,未来再争取公募牌照的道路。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外资的股权比例突破50%,并将逐步放开,这意味着外资进入基金业的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在合资公司中可以谋取控股地位,甚至还能以独资子公司的形态经营,从而增强了外资基金公司的经营灵活性与自由度。同时,进一步的开放可以促进改革,促进基金市场竞争,提高市场效率。
长期将改变行业格局
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到,对于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多数基金公司人士认为短期不会出现实质性较大变化,但长期或将产生很大影响。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国内基金行业的历史到目前不过19年,而海外比较成熟的资产管理公司均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资产管理经验,有庞大的投研团队和完善的海外投研体系,若越来越多的此类机构进入国内资管市场,将对行业格局产生影响。从全球市场来看,虽然本土公司拥有自身优势,海外资产管理机构也会分得一块“蛋糕”。
“外资公司在海外规模足够大,来到内地没有很大的赚钱压力,可以坚持自己的发展路径,等待市场机会的配合。”上述基金公司产品人士表示,长期看影响较大。
不过,在国内合资基金发展过程中,经常传出因中外方理念不同而出现冲突的传闻。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方股东往往更重视规模和利润,而外资机构更在意合规和稳健,双方在业务和战略上矛盾经常无法调和。例如,对于利用货币基金冲规模、大力发展委外业务、发力分级基金、基金子公司的通道业务等,有些合资公司内部存在较大分歧。
“不仅仅是经营理念上有差异,在人才激励、风控上也各有不同。”上述人士表示,在运作过程中,有些外资股东也存在不太符合中国国情的要求,例如,有的外资股东不太注重渠道关系维护,照搬海外产品移植到国内而水土不服。过去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外资股东和内资股东矛盾,但在部分合资基金公司变成内资基金公司之后,规模出现迅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随着外资控股基金公司逐渐增多,基金发起人或进一步多元化,基金公司间差异化定位和发展也逐渐显现。美国资产管理公司就非常多元化,有专门做被动型指数的先锋,有专门做主动管理的美洲集团等。业务多元化意味着产品更精致、业务更专业、资产价格定得更合理,未来国内也可能看到这一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