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资金向权益投资倾斜 基金公司比拼核心竞争力

更新时间:2018-01-15 09:01:15来源:互联网

基金公司必须从原先的业务模式走出去,从委外资金的量转向质,真正用收益和投资能力迎接委外“2.0时代”。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沪生

新年伊始,银行等机构对于委外资金的需求在转变。在2017年银监会多次针对银行进行监管之后,银行对于委外投资的回报更为看重,提高了收益预期。过去基金公司往往尽可能地通过固定收益的方式来服务委外机构,权益投资占比极低,2018年这一状况将会改变。

委外资金风险偏好提升

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到,2018年委外基金将不再局限于债券投资。由于债券市场近一年来表现低迷,不少委外资金未能取得预期的收益率。

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2017年债券市场的表现让债券型基金表现略显疲软,委外资金收益率恐难达标。基金公司为了更好地挽留“金主”,在2018年将会增加权益投资的配置比例。

Wind数据显示,在1431只债券型基金中,2017年全年收益率在4%以上的基金有156只,占比仅10.9%。若剔除可转债基金、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债基,占比会更低。

沪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研究员指出,2017年的A股市场让不少机构都看到了价值投资的可行性,虽然价值投资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持有大盘蓝筹股,但已经改变了投资者短视的习惯,基金公司更容易和银行等机构合作更长期限的产品。

而一旦考核周期拉长,基金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波动和回撤就会更符合银行等机构的标准。沪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指出,银行同样有提高权益资产占比的需求,“去年我们给银行提供的委外产品回报接近5%,但他们并不满意。可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都不到5%,如果要提高收益率,势必要增加权益类投资。”

据了解,已有不少城商行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包括提高权益类资产占比对净值波动的影响、对收益率的影响、基金公司操作盈利的回溯等。

在一些基金公司人士看来,2018年由固定收益领域向权益类倾斜的速度和体量都会大幅增长。上述华南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2017年开始,监管层屡屡提及去通道,无论是基金子公司还是母公司的委外业务,机构占比都开始出现调整。

上述华南基金公司人士指出,近期在银行路演时发现,银行对基金公司的权益投资能力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如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否领先同业、是否具有不可复制性等。

委外“2.0时代”来临

这或许为基金公司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基金公司必须从原先的业务模式走出去,从委外资金的量转向质,真正用收益和投资能力迎接委外“2.0时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权益类投资占比提升,其实也只是相对地从较低的配置比例增长。上述基金公司研究员认为,即使银行提升风险偏好,自身的风控和资金的性质决定了其依然不能增加收益的不确定性,即相比固定收益,权益投资依然是把双刃剑。

虽然历史上公募基金的投资收益往往能跑赢大盘,近一年来全市场更是有逾八成的基金实现了盈利,但资本市场的风险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权益投资占比很难超过40%。”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沪港深基金经理透露,除了银行资金外,险资近来也频频加大了对权益类投资的占比,尤其是港股。

他说:“已经有数家保险机构与我们进行了沟通,希望成立定制基金大幅投资于港股,但这受限于沪港深基金的规定以及基金公司的风控,可能仍需要磨合。”

(:岳权利 HN152)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