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基收益率“鸿沟”的秘密

更新时间:2020-10-26 09:19:25来源:中证网

如果你买了一只指数基金,满以为收获的是与指数同等波动幅度的收益,但过后却发现,指基收益率大幅超越指数,你感受到的会是惊喜,还是惊吓?

这是真实横亘在数以百万计的指基投资者面前的难题。随着指数基金的迅速扩容,同质化的指基竞争愈发激烈,收益率一度成为竞争的杀手锏,于是,投资者会看到,跟踪同一个指数的基金产品,在某一段时间内呈现给外界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收益率。譬如,以一年区间计算,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增强指基,收益率的差距竟然可以达到4倍左右。

如此一来,本着“省心”而选择被动投资的投资者,看看这巨大的收益率鸿沟,不得不再度陷入选择恐惧症之中。

但在专业的基金研究者眼里,这是个很荒诞的现象。须知,指数基金的问世,是以贴合指数波动作为使命的,即其收益率与指数基金收益率之间的偏离度,是考核指数基金是否成功的核心指标,这也是其称之为被动投资产品的由来。即便后来出现了增强指基,也不过期望能在被动之中添加一点主动性,让产品获得正收益率的概率增高一些,但若说借此可以无视偏离度,那却是万万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如果一只冠以指数基金名义的产品,某个区间的收益率大幅度超过同期指数收益率,那它实质上已经不能称之为指数基金,而已经是一只主动投资的基金产品,只不过“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或许会有散户投资者窃喜,短期大幅超越指数的收益率是意外横财,何乐而不为?但若以机构的长期视角去看,这种思想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机构布局指数产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预期明确,持有产品的投资目标和投资风险都很清晰,无需过多考虑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等不可控因素。但如果这个原因消失了,产品的收益波动难以预料,让极度重视风控的机构们,如何放心大胆地投资指基。这就好比,消费者想去便利店里买一瓶橙汁,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标着橙汁的饮料瓶却花样百出:苹果汁、牛奶、辣椒水、黄连汁……消费者会如何抉择,还敢放心大胆地购买吗?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何规模大的指基,其收益率却往往比小规模的指基要低得多。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