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导致投资回报下滑 多地限期清理僵尸企业

更新时间:2016-06-06 07:58:50来源:采编

【产能过剩导致投资回报下滑 多地限期清理僵尸企业】《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深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甘肃、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区市采访了解到,各地已经或正在制定去产能细化方案和试点计划,其中普遍注重退出旧产能与培育新供给统一,注重构建产能出清、准入等机制建设,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经济参考报)产能过剩犹如一颗“毒瘤”,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医治的病症。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是“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之首。如何去产能?其核心在于清理僵尸企业,增加市场活力,提高投资回报率。本报即日起推出“去产能攻坚战”系列报道,盘点各地去产能进程,揭示其中存在的制度障碍和金融隐患,寻求积极稳妥的去产能之道。

中国的投资回报率(ROI)连续多年大幅下滑。有数据显示,中国的投资回报率从1993年15.67%的高水平持续下降,2000年至2008年稳定在8%至10%。金融危机后,投资回报率水平再度大幅下降,2014年已经降至2.7%的历史低点。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的话说,中国经济的症结不是速度而是投资回报率下降。

投资回报率直线降低的背后,是中国巨大的过剩产能和严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现实,去产能迫在眉睫。

一场以去产能为任务之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正在各地打响。《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深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甘肃、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区市采访了解到,各地已经或正在制定去产能细化方案和试点计划,其中普遍注重退出旧产能与培育新供给统一,注重构建产能出清、准入等机制建设,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不过,考虑到客观存在的稳定风险、地方利益等因素,仍需要优化政策环境,构建去产能的动力机制及产能结构优化长效机制。

地方布局去产能

在地方去产能布局中,各地普遍既做“减法”也做“加法”,在重视人员安置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推动产能过剩行业转型升级。

“已经制定了初步方案,用三到五年时间再关闭退出煤矿510处,压缩煤矿规模7081万吨左右。”贵州省能源局局长张应伟说,到2020年,该省煤矿总数将从1260处减少到700处。

广东省在供给侧改革方案中明确,到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江苏省也出台了系统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方案,其中明确2016、2018、2020年三阶段目标分解表,如到2018年底,分别压减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产能700万吨、1255万吨、600万吨、800万重量箱、330万载重吨,并基本出清僵尸企业。

……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当前全国范围内的去产能工作“攻坚”氛围渐起,多数省份已制定了细化方案和试点计划。

在产业结构相对较重的资源型省份,如甘肃省,提出探索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适度挂钩,通过兼并重组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甘肃酒钢集团共计划淘汰铁产能200万吨、钢产能300万吨,分别占总产能的18.2%、21.7%。

与此同时,各地都在有针对性地打造新增长点,因地制宜扩大有效供给。在浙江省,除了腾笼换鸟淘汰“低小散”块状经济的过剩产能外,还通过打造百个特色小镇来培育新的有效供给,聚焦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贵州省实施“百企引进”和“千企改造”,对传统产业的1000户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并聚焦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行业等“长板”和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短板”。

健全产能出清和准入机制

记者注意到,在目标明确、任务较重的形势下,各地正着手构建产能出清机制和准入机制,并着力推进产业链整合、产业内部转移及国际产能合作等。

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建立产能出清机制。广东省详细提出包括建立“僵尸企业数据库”、分类处置僵尸企业等八项内容的《去产能行动计划》,包括出台国有企业出清重组僵尸企业促进结构优化的指导意见,以及省属国有企业出清重组僵尸企业促进结构优化的实施方案。

贵州省能源局副局长胡世延说,当地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计划在煤炭行业选择三至五家主体企业率先突破,为整体推进探索有益经验,以做好职工安置为重点,处理好企业资产债务。

与此同时,健全产业准入机制,严控产能增量。江苏省宿迁市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估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对属于严重过剩产能行业和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坚决不要,不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贵州省明确,三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和产能核增项目,一律实行减量置换。

一些地方还提出,将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改进经济运行监测和风险预警,建立完善设备注册制度和产能监测体系,形成包括生产能力调查、测算、发布在内的工业产出和产能利用监测预警制度。

此外,多地正着力于促进产业转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甘肃省提出,积极推进一批重点企业,到中亚、西亚等国家投资兴办生产线,进一步提高企业国际产能合作水平。广东提出三年累计推动珠三角地区1600个项目转移落户粤东西北地区,三年累计新增境外投资额达400亿美元,初步形成境内外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一些生存压力较大的企业,也开始主动转移、升级产能。“逼得没办法,要淘汰的都是近年上的新装备,不‘走出去’就变成废铁了,还要雇人看着。”甘肃酒钢集团董事长陈春林说,酒钢正在突破困难与牙买加商谈建设一个产业园区,其中包括转移榆钢公司100万吨的钢铁产能项目,并将根据后续市场及资源情况,对其扩能改造,形成200万吨产能规模。

去产能宜加强市场化手段

专家表示,旧的经济增长动力在下降,新的动力没形成,中国未来更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多个省份已经出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或去产能方案中,均提出完善市场机制,促进企业规范化退出。但部分地方官员、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客观存在的稳定风险、地方的利益考量等仍需要通过优化政策环境,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去产能的动力机制和产能结构优化长效机制。

一是在继续营造积极的政策环境,适当调整干部考核。部分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适当调整强化干部考核政策等,一方面加强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对完成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的“硬任务”强化考核,另一方面考虑因化解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适当调低相应考核指标。同时围绕有利于完成去产能的总量目标,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机制创新。

二是继续营造更加市场化的环境,鼓励产能有效出清。多地经信委人士表示,产能出清宜加强市场化手段,重在标准建设和监管,更多用统一的绿色、安全、技术等标准来衡量,促进产能出清。

三是推动财税等政策创新,从源头遏制盲目扩张。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我国税制以增值税等间接税为主体,且税款征收环节主要放在生产制造环节,这种利益机制易诱导地方倾向于扶持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建议在长期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同时,可考虑在间接税征收环节做一些调整,如主要间接税在消费环节征收等。

四是针对产业发展大数据欠缺等问题,在更大范围内建立长效协防机制。对于一些地方存在实际整体产能远超统计数据的情形。部分专家建议,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设定相关行业的总量“天花板”,并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常态监督与及时纠错机制。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