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12-17 08:58:53来源:赢家财富网
记者经多方确认,基金管理公司收到通知,从2017年1月起,存在短时间内大量申报基金产品等六种情况的基金公司,将受到有关部门派出机构的现场核查。“影响不大,因为我们的风控比较严,对产品的选择也比较谨慎。”一家基金人士表示。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对公司影响比较小,因为我们本来产品报的也不是特别多,也没有很多囤货,不过其他公司,尤其是通知里面已超过60%红线的,可能会调整。”
而另一家基金公司则表现得比较谨慎,表示公司正在积极调整,其他不方便透露。
密集发行被限制
根据通知,自2017年1月起,存在以下6种情况的基金管理人再次申报基金产品时,将由有关部门根据情况委托相关派出机构对基金管理人进行现场核查。
一是超期未募集产品数量达到或超过已批复募集基金产品总数的60%(分级基金及因外汇额度受限导致未能募集的QDII基金除外)的基金管理人;二是短时间大量申报基金产品的基金管理人;三是存在较多同质化基金产品未募集而再次申报同类型产品的基金管理人;四是“迷你”基金数量较多的基金管理人;五是基金经理“一拖多”管理基金产品现象较突出的基金管理人;六是一年内被采取两次以上行政监管措施等情形的基金管理人。
这意味着,今年初以来,部分基金公司大量、高速、同质化发行公募基金产品的势头将被遏制。
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新基金获批后需在6个月内完成募集,但最近两年“超期未募集”情况逐渐显现。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超过6个月未募集的基金达到412只。基金公司申报了大量产品批文却迟迟不募集,更有许多产品批文拿在手里直到过期。
上述基金人士表示:“囤货很正常,而且本来各家公司都有几十个产品准备着,市场变化快,多囤一些来应对不同的市场状况。”
该基金人士称,因为市场变化太快,形势又不好,当时准备要发的,但后来审批慢或者银行渠道不支持,或者其他原因一直没发,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如果强行发行的话,可能达不到最低成立要求,但是又不能不囤,万一市场突然转变了,没有相应的产品拿出手,就会在竞争中落败。
记者获悉,监管层从四季度就已经开始对基金产品申报节奏进行调控。部分基金公司此前在申报产品时,受到了“窗口指导”,新基金募集被“暂缓受理申请”。从2016年12月起,证监会将每个月发布基金产品募集及超期未募集情况予以信息公开推动行业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基金同质化严重
其实,在此次新规当中的同质化发行、基金经理一拖多等情况在基金行业普遍存在。
此前,基金研究机构济安金信副总经理王群航直言,“今年同名的基金太多,同质化已经发展到了几乎登峰造极的地步”。
王群航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基金的产品名称中比较容易出现的字眼有:鑫、盈、裕、利、益、富、惠、盛、瑞、新、添、景、隆、汇、丰、润、臻、睿等。这些字眼让投资者对于基金特性的了解似是而非,很多基金的名称仅有一字之差,以致于连一些基金公司的人经常无法区分。
目前,对于公募基金的命名,一般规律是:公司名称+产品名称+产品特征(或有)+产品类型+“证券投资基金”后缀。
比如,国联安鑫利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和国联安鑫盛混合性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的名字仅仅一字之差,且托管银行一样,拟任基金经理一样且都是固收背景,认购费率、申购费率、赎回费率统统一样。
再比如,因为产品有价值,具备增长性,各家公司产品都叫价值增长,因此有了博时价值增长、华富价值增长、诺安价值增长、大成价值增长等多只“价值增长”基金。
记者查阅资料,此类基金名称不胜枚举,还有些则是除了基金公司的名称不一样外,后面文字几乎相同。有投资者感叹,要想分清楚这些基金,只能靠代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