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4-16 08:10:24来源:互联网
4月11日,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给出金融业开放时间表。此前,不少外资机构已将中国业务列为公司的“第一要务”。抢招人才,抢发产品,抢占顶级“朋友圈”,外资抢滩中国市场大战全面展开。第一要务
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表示要大幅度放开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其中六项措施预计2018年上半年就能实施。
近期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资管规模6.2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一的贝莱德集团将于今年夏天在华发行第一只私募基金。4月9日,其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在致股东的信中表示,发展中国业务是贝莱德的第一要务。芬克在信中写道,三大趋势将主导全球资管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全球养老市场变化,技术进步,日渐增加的中国市场机会。
资管规模1450亿美元,澳洲排名第二的安保集团也将中国业务列为该公司的第一要务。安保集团动态资产配置部主任纳达尔·纳艾米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中国业务是安保集团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战略布局。目前安保集团利用其资产配置流程辅助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国寿安保做产品设计。
近期,瑞银集团报告,2025年中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将增至7.5万亿美元,约47.1万亿人民币,是当前规模的4倍左右。摩根士丹利和奥纬咨询称中国为接下来10年全球资管行业最大的机会所在。
2017年11月,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而上周易纲在博鳌论坛上进一步表示,此条开放政策有望在6月30日之前落地。这意味着外资机构最为看重的一块牌照——独资公募牌照近在咫尺,这大大激励了外资在华拓展业务的信心。
拉里·芬克在致股东的信中表示:“若获独资公募基金牌照,贝莱德就能在中国销售公募产品。这对贝莱德资管至关重要。”资管规模排名全球第二的领航投资也曾表示,若能在华独资运营公募,领航即可保持公司文化的一致性,也可充分地分享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
抢人大战
要赢得中国市场,人才是关键。但随着外资光环逐渐褪去,外资赢得中国市场人才的难度上升,人才之争越来越激烈。
2018年年初,李曼达(化名)离开工作三年的摩根大通,跳到一家排名前十的内资券商投行部。相比摩根大通高大上的办公环境,李曼达的新工作环境相形见绌。“办公桌上的抽纸和本子都是我自己从家里带的。”李曼达说。尽管如此,李曼达依然认为新工作带来的上升空间值得期待。
像李曼达一样从外资回流内资的大有人在。除了和李曼达一样的初级员工,中高级职位员工回流者也较为普遍。
一位曾负责美林(被美银收购之前)中国地区房地产业务的人士在谈及外资和内资之间的就业选择时坦言:“对于华人来说,如果已经位居中高层,我并不认为外资相较内资更具优越性。”该负责人2008年离开美林,独立门户创业,帮助中资企业海外分支在海外投资,同时也帮助海外机构布局中国资本市场。无独有偶,2016年12月KKR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刘海峰辞去KKR职务,另立门户开创自己的PE事业。刘海峰曾带领KKR投资了海尔、圣农发展(002299) 等经典案例。除了中国市场投资,刘海峰对KKR在亚洲的投资也影响深远。刘海峰是KKR在亚洲的第一位本土雇员。而KKR的三期亚洲基金规模屡创新高,足见KKR亚洲投资的业绩卓着,而KKR内部人士表示刘海峰功不可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外资机构中身居要职的人士来说,另立门户,分享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果实诱惑力极大。
随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提升,外资人才缺口将进一步增大,相应地,外资资管机构之间人才大战也会越来越激烈。
纽约某知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预计外资中国市场人才缺口将明显增大。“外资在华展业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将中国作为销售窗口,其在华分支的主要作用是开拓机构客户;第二种是将驻华分支作为“代表处”,主要用于维持现有中国机构客户关系;第三种是作为股东参与合资公司;第四种是投资中国市场。”他介绍,如果是第一、第二种方式,外资在中国不必配备投研队伍。未来随着中国开放加大,这两类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进入程度加深,对中国市场投研人才的需求将大幅上升。他说,目前既熟悉中国市场又懂海外市场的投资人才非常紧俏。
事实上,外资机构之间的人才大战已经非常激烈。
2018年以来,领航投资从华夏基金(国际分公司)、摩根士丹利挖走顶尖人才,据媒体报道,富达国际也几乎同期流失高管。
上海自贸区一家知名外资独资公司高管向记者介绍:“现在外资都在招兵买马。目前在中国布局的二、三十家外资,有十几家拿到私募牌照,还有十几家正在准备。对于这些机构来说,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关键还是团队。”这位高管介绍,目前外资在招聘方面非常注重本土化,上海自贸区部分独资公司甚至喊出了“必须是具备海外经验的内地人”的口号。对此,上述纽约资管机构中国区负责人说,去上市公司调研,会说普通话远远不够,你必须能与对方建立亲近感。此外,搞定经销商,搞定银行、券商渠道,这些也是本地人有优势。
谈及外资资管机构在华发展业务面临的挑战,专门帮助外资资管机构在华展业的咨询机构z-ben advisors 人士也表示,能适应外企文化,投研能力过硬,又能在中国把事情办成的人非常抢手。他表示,如果中国主管在公司所处层级较高,自主性较大,则招聘符合要求的人才或许会容易些。一位曾任职于一家已经在中国获得私募牌照的外资机构人士介绍,很大程度上,总公司的战略部署决定了独资公司在华展业时招聘人才的难易程度。总公司如果足够重视中国市场,那么即便在独资公司尚未盈利时也会向其倾斜资源。否则,独资私募实现盈利之前,相关负责人是没有底气向总公司请求快速扩充团队的。
记者注意到,近期部分外资机构中国市场人才流动有加剧趋势。据市场消息,2018年2月,在摩根资产管理任职超过14年的董事总经理张冠邦(Stephen Chang)离职。张冠邦管理的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是首批3只香港互认基金之一。据了解,张冠邦在摩根资产管理期间业绩优异。
基金经理变动无疑令基金管理的不确定性增加。2016年7月,先机环球投资的中国股票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李健生离职,此后虽有其他基金经理接手,不过2018年之后,先机环球投资直接将这只中国基金委托给平安资管(香港)管理。
愈演愈烈
除了人才大战,外资也在抢发产品,抢着建立朋友圈,抢滩中国的大战全面爆发。
产品发行方面,截至目前,资管规模排名全球前五的富达投资已经在华发行了3只私募基金,其独资子公司2017年1月率先获批私募牌照在华展业,截至目前,其发行产品的数量位居众外资私募管理人之首。
领航投资虽暂未取得私募管理人牌照,但领航集团将其中国区列为与亚洲区并列,并在上海自贸区豪掷千金,租下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广纳良才,动作之大在业内引人瞩目。此外,全球顶级对冲基金桥水的总裁、联席首席投资官雷·达里奥2018年年初在中国宣传新书《原则》时,透露出其在中国拥有的顶级“朋友圈”,也羡煞其它外资机构。
香港资管机构惠理投资董事兼中国业务主管余小波表示,在发展中国市场业务方面,惠理有近水楼台的优势。“惠理的基金经理投研人员都会说普通话,与内地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可以顺畅沟通;另外,我们内部汇报效率高,决策快,必要时公司高层可与内地投资者及时见面。相较于欧美资管机构,我们沟通协调的成本更低。我们长期优异的A股投资业绩当然是最重要的优势。”惠理在2017年11月拿到私募管理牌照后两个月就发行了首只私募产品,产品发行速度远超多数外资独资私募管理人。余小波认为,博鳌论坛宣布金融业对外开放时间表出炉之后,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开放信号,外资机构再一次吃下了定心丸,而这也意味着,接下来外资资管机构竞争将愈演愈烈。
深度融合
外资进入的“鲶鱼效应”则倒逼国内资管机构规范化。星石投资合伙人、首席策略师刘可认为,外资加速布局中国带来“鲶鱼效应”将倒逼国内金融机构提升实力。刘可认为,引入外资能助力国内金融市场形成多元化的良性竞争格局,有利于引入更多成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经验,这在客观上会提升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上述纽约资管机构中国区负责人则表示,最重要的是,外资资管机构有助于中国资产市场的规范化。“举例来说,国内资管市场近年来越来越注重投资者适当性要求,而外资资管机构在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上较国内更为严格。美国证监会要求资管机构在售卖理财产品给投资者时,要了解投资者的身份、收入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反洗钱规则则要求了解投资者的资金来源。此外,多数成熟外资机构对于投资纪律的要求严苛,风控、合规部门独立性较高。”该负责人表示,这些投资规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内资管机构。
Z-ben advisors预计未来两三年,外资资管机构在中国的进入程度将显着提升。对于多数机构来说,中国不再只是销售窗口,中资与外资之间的互动将加深。与此同时,人才大战将愈演愈烈,外资与中资融合程度加深,中资外资化,外资中资化或是大势所趋。